“十一五”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
1月12日上午,湖南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一五”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就。
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、新闻发言人 高东山
(2011年1月12日)
女士们、先生们,新闻界的朋友们、同志们:
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发布我省“十一五”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成就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长足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一、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,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
“十一五”期间,省委、省政府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,制定出台了《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》,全省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。2010年,预计全省城镇化水平达44.4%,较2005提高7.4个百分点,年均增长1.48个百分点,高于“十五”平均增速。“十一五”也是我省城乡规划发展的黄金时期。这一时期,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法规体系,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《湖南省实施<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>办法》。制定了《湖南省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(试行)》等规划编制制度,开展设立乡镇规划所试点。高标准编制了《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》、《湖南省“3+5”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》、《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建设管治规划》等一批重大规划,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。
二、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,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大力推进廉租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和其它保障性住房建设,着力构建全新的住房保障体系,实现了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。一是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。预计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省廉租住房累计筹集到位资金121.4亿元,竣工筹集1146.8万平方米、25万套,新增保障户数39.7万户。二是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成效显著。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从2006年的13.8亿元,增加到2010年的26亿元,增长1.88倍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预计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102.3亿元,竣工9.9万套。三是其它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。从2010年开始,我省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、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。2010年计划完成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、城市棚户区改造8.1万户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.7万户。2010年,预计公共租赁住房竣工筹集1.23万套,城市棚户区改造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8.55万户,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签订安置协议2万户,各项任务均超额完成。四是住房公积金快速发展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预计全省住房公积金可归集540.9亿元,年均增长19.7%;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将达393亿元,年均增长39.3%,贷款总额将达485亿元。实现增值收益28.1亿元,年均增长53%。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全省住房消费贷款中所占比重达到25%。五是城乡居民居住水平大大改善。预计到2010年底,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.1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2.5平方米,分别比2005年增加4.9平方米和4.3平方米。
三、市政公用事业迅猛发展,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
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,为“十五”时期的2.6倍,年均增长24%。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高,城镇功能逐步完善。一是三年行动计划胜利完成。2008年,省委省政府抓住中央扩内需、保增长和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重大历史机遇,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。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,规划新建的119个项目全部建成,新增日处理能力401.1万吨,新增COD年削减能力约30万吨,占全省减排计划任务的65%,实现全省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。特别是2009年,我省新增建成运营项目75个,占全国的13.9%,新增处理规模占全国的14.7%,新增管网长度占全国的18.8%,均排名全国第一,创造了“湖南速度”,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,被誉为“湖南模式”在全国推广。2010年,我省积极争取国家奖补资金9.86亿元,列中西部地区第一位。目前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4座,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2%。二是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规划2009—2011年新建10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,新增日处理能力2.61万吨,总投资61亿元。目前,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共投入运营或试运营生活垃圾填埋场28座,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.4万吨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.66%,比2005年提高了25.9个百分点。三是供水、供气、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较快。到“十一五”末,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用水、燃气普及率分别达92%、78%,比“十五”期末增加1.7和8.2个百分点;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.7平方米,比“十五”期末增加1.1平方米;建成区绿地率达28.3%,比“十五”期末增加5个百分点。共有“国家园林城市”5个,“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”8个。四是“中国丹霞•崀山”申遗获得成功。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开展的“中国丹霞”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取得巨大成功,实现了包括崀山在内的6地共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预期目标,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教育部、外交部以及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贵州、江西五省的充分肯定。
四、重点建设迈上新台阶,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
“十一五”期间,通过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前期工作,加强总体调度、协调和督查,重点建设迈上了新台阶。全省重点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002亿元,较“十五”增加3184亿元,增长2.75倍,约占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.7%,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%。2010年全省重点建设完成投资1505亿元,较2006年增长146%。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投资3085亿元,开工建设或建成了一批多年来想办的大的建设,黄花机场提质改造,武广高铁建成通车,我省迈进了“大飞机”和“高铁”时代,全省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接近6000公里,在建里程居全国第一;完成产业项目重点建设投资超过1000亿元,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,以中联重科、三一重工、长岭炼化为代表的工程机械、石化等产业成功实现产值达千亿元目标;新农村、社会发展和环保项目稳步实施,民生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,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达897亿元 ,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就医、就学、饮水、行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,湘雅医院、省肿瘤医院完成了扩建工程,改善了医疗卫生资源滞后现状,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。
五、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,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
“十一五”期间,通过不断加强建筑市场监管,规范建筑市场秩序,大力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我省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。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。预计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省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0812亿元,年均增长21%,是“十五”的2. 6倍;累计实现增加值3512亿元,年均增长17.7%,是“十五”的 2.26倍。2010年全省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900亿元,实现增加值994亿元,利税总额820亿,分别比2005年增长2.38、2.44和3.43倍。二是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。建筑劳务企业从无到有,目前已发展到939家。吸纳农民工就业由2005年的146.3万人增加到270万人,占全省劳务人数的18%,实现劳务收入由70.2亿元增加到240亿元,占全省劳务收入的20%。建筑业已成为带动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、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产业。三是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省共有15项工程获鲁班奖,286项工程获省芙蓉奖,881项工程获省优质工程奖,工程质量水平跻身全国前列;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由2005年7.57人下降到2009年2.1人。2010年,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,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1人。
六、建筑节能工作扎实开展,促进了“两型社会”建设
“十一五”期间,建筑节能法规体系不断完善,《湖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》经省人大审议通过,2010年3月1日颁布实施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逐年提高,到“十一五”期末,设市城区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标准执行率达到99%以上,较“十五”期末提高60%;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96%以上,较“十五”期末提高90%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由单项工程示范扩大到城市和农村区域示范,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,长沙、株洲、怀化、衡东、津市、石门、炎陵三市四县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城市和示范县,太阳能、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,共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约2.8亿元。积极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,全面建立监管信息平台。
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厅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跨越、富民强省和“四化两型”战略,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、保障和改善民生、促进结构调整为重点,坚定不移地走经济高效、功能完善、“两型”带动、城乡统筹、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,推动城乡建设持续科学发展。
- 上一篇:湖南省召开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表彰大会 2011/1/28
- 下一篇:市城建投纪检组长调任万宝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2011/1/21